庫存狀況
「香港二樓書店」讓您 愛上二樓●愛上書
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
「香港二樓書店」邁向第一華人書店
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
香港二樓書店 > 今日好書推介
二樓書籍分類
 
科學價值的再思考套書(科學革命+重力的幽靈)

科學價值的再思考套書(科學革命+重力的幽靈)

沒有庫存
訂購需時10-14天
9789860666625
史蒂文?謝平,哈利?柯林斯
林巧玲,許宏彬,劉怡維,秦先玉
左岸文化
2021年6月23日
223.00  元
HK$ 189.55  






ISBN:9789860666625
  • 叢書系列:左岸科學人文
  • 規格:平裝 / 592頁 / 14.8 x 21 x 3.1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  • 出版地:台灣
    左岸科學人文


  • 自然科普 > 應用科學 > 科技史/理論











    人,在科學中扮演了什麼角色?



      21世紀,我們早已知道科學不代表真理,科學從來就不是中立的,科學研究過程中參雜太多人為影響,尤其是政治。不過科學仍是追求自然世界知識最好的工具;重點在於人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。除了科學家的角色、權力的角色,也包括身為普羅大眾的我們該如何看待科學。

    21世紀的科學,比真理更重要的是如何下判斷;而這才是科學對這個社會的指引。



      《科學革命》

      科學從來就不是中立的,也並非一項純粹追求真理的事業;不過它仍是人類關於自然世界最可靠的知識。



      1939年,法國哲學與歷史學家夸黑提出「科學革命」一詞,並盛讚其為自希臘時代以來,「人類心靈所達到,或說所遭逢過最深遠的革命。」幾年後,英國歷史學家巴特菲爾德說,科學革命的「光芒掩蓋了基督教崛起之後的一切成就,它讓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顯得只不過是歷史的插曲……(科學革命是)現代世界與現代心智狀態的真正起源。」



      「科學革命」的概念我們都很熟悉,不過究竟什麼才是科學?什麼才是科學史討論的對象?十七世紀種種「新」觀點、「新」方法,真的與之前的歷史無關?歷史究竟是連續、還是斷裂的?本書作者謝平開宗明義,介紹十七世紀西歐重要的科學成就,再發揮其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專長,分析並探討「科學事實」如何在複雜的社會過程中取得正當性,以及如何從科學、宗教以及國家力量的複雜關係,來理解十七世紀追求科學知識的動機與條件。



      本書從啟蒙時代講起,第一章處理了一般談論科學革命時會提及的標準議題,包括當時對亞里斯多德自然哲學的挑戰、以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論取代地球中心論,以及利用機械比喻自然的說法。第二章把討論焦點轉向那個時代的人是如何更積極、更務實地「製造」知識這回事。第三章將自然知識所服務的一系列目的,置於十七世紀具體的歷史時空之中。自然知識並不只是信念,某個程度它也是資源。



      謝平將科學革命置於社會脈絡中解讀,累積十餘年有關「科學革命」的歷史研究,集合各家說法,呈現對「科學革命」的最新詮釋。



    謝平的論述可靠、細緻、清楚。他不是反對科學,也不是貶低科學的價值,而是要揭露由人類努力打造出來的科學,內涵多麼豐富。──《科學》雜誌

    我們或許可以把《科學革命》看成謝平對當代科學史學術寫作的反省,更是普及科學史學術研究成果的嘗試。──陳恒安,本書導讀



      《重力的幽靈》

      越多不正確的結果公諸於世越好,只要它們展現出向更好的理解與更好的判斷,緩步前進的過程。



      自從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「重力波」的概念,「如何偵測到遙遠宇宙傳來的訊息」成了天文物理學家近百年來念茲在茲的努力方向;而誰能先「看到」重力波,也成了科學界,甚或背後支援的國家機構,競逐資金、技術、學術地位的角力場。2017年,LIGO研究團隊中的三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,使得「重力波」,這個愛因斯坦最後的預言,成為該年度最夯的物理詞彙。



      柯林斯為英國著名的STS(科技與社會研究)及社會學學者,他以重力波實驗室為田野地,從1972年開始對其研究社群進行超過四十年的近身觀察、研究,本書即是他多年田野成果,除了點出這群科學家究竟在努力些什麼、努力的意義為何;也以「科學社會學家」身分對所謂「科學研究」提出觀察與思考。



      全書圍繞著2007年著名的「秋分事件」展開,柯林斯以故事性的方式描寫重力波偵測團隊的研究過程、科學家在實驗過程中的掙扎和內心戲,與各小組之間的牽制。同時以淺白方式穿插介紹重力波、重力波偵測、科學研究中的「盲植」概念,以及面對一個完全未知的領域,科學家如何以有限的經驗做出最佳的判斷。



      不同於其他天文學觀測,重力波的偵測沒有圖像,只有數字。如何從一堆各種雜訊和意外事件的數字中,提取出重力波信號,需要非常多的統計與詮釋,不同的重力波偵測社群不僅對統計工具有所爭議,他們對於統計結果的主觀假設,也有可能影響研究的結果。這種科學並非是像相對論、量子力學的「精確科學」,而是更偏向氣象學、暖化趨勢這種「不精確的科學」;雖不精確,卻更與一般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、更適合進行社會學式的分析,並更有機會從中「發現」科學本質的價值。



      科學的社會研究歷經三個階段的轉變。「第一波」將科學視為知識生產的卓越形式,而科學的社會研究就是找出社會能如何夠最適當地培育它。「第二波」使用了各種懷疑論工具,闡明先前位居主導地位的科學模式是錯誤的,那些佐證它的諸多科學成果案例都過於簡化。當涉及知識的形成,科學並沒有明顯的特殊保證。第三波科學的社會研究認可這一點,但認為現代社會進行決策仍須以技術作為基礎。因此,「第三波」旨在尋找建立科學導向思考之價值的另一種方式。



      關於自然世界的知識,科學仍舊是我們所擁有最好的工具,科學程序仍是形成技術知識,最有價值的模型,只是重點在於:人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。除了科學家的角色,也包括身為普羅大眾的我們該如何看待科學、看待專業。



      科學家可能把事情弄錯,科學也一定會繼續向前行。在21世紀的科學,比真理更重要的是展現了一個具有誠信的專家,當他們有所不知時,如何下判斷;這也是科學對社會的指引。



      柯林斯在《重力的幽靈》中透過他對重力波偵測社群的參與及理解,確認了科學本身的價值,也呼應了他近年來常強調STS的「第三波」取向與「專業」(expertise)概念的重要性。——傅大為|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

    ?


     





    《科學革命》

    【導讀】歷史上沒有科學革命這回事?�陳恒安

    致謝詞

    導論

    「科學革命」這個名詞的歷史�為什麼還要書寫科學革命?�一些歷史學的議題

    第1章 他們知道了什麼?

    知識的視野和自然的本質�挑戰以人類為中心的宇宙觀�大自然是個機械�將性質加以數學化

    自然界的數學結構

    第2章 他們怎麼知道的?

    閱讀自然之書�經驗的構成�經驗的控制�製造事實的機制�如何製造一個實驗事實?�自然知識的疆界�讓知識公開�什麼才是實驗的重點?

    第3章 他們用知識做什麼?

    自然哲學的自我治療�自然知識與國家權力�科學作為宗教的女僕�自然與上帝,智慧與意志�自然與目的:科學世界裡的祕境�無私與自然知識的運用

    參考文獻



    《重力的幽靈》

    【推薦序】來自天上幽靈的一個應許�傅大為

    【譯者序】

    前言

    第一章 重力波探測

    第二章 秋分事件:初期

    第三章 抗拒發現

    第四章 秋分事件:中期

    第五章 統計檢測的隱藏歷史

    第六章 秋分事件:結局

    第七章 重力的幽靈

    跋 21世紀的科學

    後記 阿卡迪亞會議的反思

    附錄1 2007年10月爆發小組的檢查清單

    附錄2 爆發小組為阿卡迪亞會議準備的摘要

    致謝

    參考資料

    ?

    ?




    其 他 著 作